EVO视讯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明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了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教育、科技、人才三者的互动中,教育是根基。这对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提出了更高要求。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推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在此背景下,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成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具体而言,就是建成人口规模巨大、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世界一流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教师教育的工作使命,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和有中国特色的教师教育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教育发展受到党和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先后出台《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重大政策文件,启动《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着重面向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出部署。
通过这些部署,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依然面临着高质量师资体系的深化改革和发展需求。2021年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专任教师数量达1844.37万人,相比2020年的1792.97万人,增加了51.4万人,增长2.87%。庞大的师资规模及继续壮大需求,以及教师培养层次提升问题,既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也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挑战。例如,根据2021年统计数据,普通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规模分别为660.08万人、397.11万人和202.83万人,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分别为70.30%、90.05%、98.82%,这距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义务教育专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在2020年要达到75%、到2035年将超过95%这一指标,尚存差距。
当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尚不能满足高质量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我国基础教育师资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均存在突出的东中西部及城乡区域配置差距,此外,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存在教师结构性缺编,科学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科学教育强国的需要。这种差异也存在于教师教育资源配置、师范院校“师范生”的培养质量中。这与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发展存在的不均衡密切相关,该体系仍面临提高生源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效能、教师资格考试制度改革、加强师范院校发展、完善U(高等学校)—G(地方政府)—S(中小学校)协同育人机制、应对数字技术等诸多挑战。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合理配置教师教育资源既是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内生需求,也是教育现代化“强师”的现实需求。
师范大学是教师培养的主源头、教师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国家持续加大对师范教育的投入力度,基本形成了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目前有215所师范院校、500多所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培养。针对基础教育师资配置、教师教育资源配置短板,国家通过“优师计划”和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本科层次教师补充力度,加强对薄弱师范院校的指导。同时推出加强小学音体美、劳动教育、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科学教师培养、“互联网+”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等“强师”举措。
教育部2022年9月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和劳动技术课程教师分别达到67.4万人、83.0万人和10.9万人,较10年前分别增长55.4%、52.3%和18.3%,表明我国在紧缺学科师资补充上取得初步成效。同时,国家也致力于加强教师教育学科建设,在最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中,相比首轮仅2所师范大学入围,第二轮有10所师范大学进入“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且这些大学均将教育学、教师教育相关学科列为建设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作为师范院校的排头兵及“双一流”建设大学,在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引领示范作用。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北师大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习给我校“优师计划”师范生的重要回信以及“四有”好老师重要讲话精神,坚守“综合性、研究型、教师教育领先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定位,发挥教师教育特色优势,聚焦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启动“强师工程”,实施“优师计划”“启航计划”“教师能力提升计划”等6大计划,不断深化师范教育改革创新,致力于培养乐教、适教、善教的“四有”好老师和拔尖创新人才EVO视讯,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及中国特色教师教育建设方面起到了排头兵和标杆作用。
第一,创新“招生—输送”模式。2020年,我校率先开启“优师计划”试点项目,推出定向培养师范生的“志远计划”,按照“省来县去”原则,面向52个未摘帽贫困县所在省份招收本科定向就业师范生,累计录取1000余名学生。设立“优师”基金,定向招收“优师计划”毕业生回校攻读教育硕士,强化终身支持和跟踪帮扶。2020年起,我校实施“四有”好老师启航计划,引导优秀毕业生投身西部基础教育,推出就业激励、职后支持、终身服务的全周期帮扶举措,已选拔774名优秀毕业生投身中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一线。
第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我校立足培养高素养的“四有”好教师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定位,统筹励耘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和“强基计划”,深化通识教育改革,建设教师素养类通识必修金课,构建“通识教育+学科专业教育+教师职业教育”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探索“学院+书院”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学科—专业—课程”本研一体化建设,以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为双引擎优化学科专业设置,完善教材管理、选用和建设体系,推进数字化课程建设、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创新。
第三,开辟教育教学实践模式。我校深化师范生见习、实习、研习模式改革,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推进基于项目县为基础的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EVO视讯、教师发展机构“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开辟全国百所基础教育合作学校为“第二校园”。
第四,创建特色思政课程体系。我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首批试点开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习教育重要论述”课程,打造“校级—省部级—国家级”三级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建设全国首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修基地。
第五,探索“互联网+”教师教育模式。我校面向在职教师素养提升需求,以“互联网+教育”行动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探索“线上+线下”“能力+学历”培训模式,搭建教师培训与学历教育衔接的“立交桥”。2022年7月,我校推出“强师在线”基础教育教师成长公益平台,汇聚高师院校及附属学校教学科研经验,面向全国832个脱贫县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免费开放,目前已覆盖各地41万名教师。启动实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县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百千万计划”,拟在“十四五”期间与中西部一百个县、一千所学校合作,培训一万名县域“四有”好老师。
第六,构建多学科支撑教师教育学科体系。2022年我校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12个学科进入“一流建设学科”名单,教育学科跻身世界前20,教师教育特色进一步强化。重点支持教育学等四个“培优行动”学科,打造国内顶尖、国际领先的学科标杆。充分发挥基础学科对教师教育的基础性支撑作用,把握教师教育学科前沿,通过教师教育特色引领,带动多学科助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构建多学科支撑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完善多学科支撑师范教育的体制机制,铸就中国教师教育的“珠穆朗玛峰”。
第七,打造师范教育共同体。我校牵头发起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协同师范8所同盟校,定点帮扶72所乃至全国更多师范院校。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为龙头,在全国建设15个分中心,支持地方薄弱师范院校人才队伍、学科专业等建设,整体提高师范教育办学水平,为欠发达地区培养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为乡村教育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坚强人才支撑。
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全国师范院校应积极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高质量为引领,培养现代化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推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服务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作者单位系教育部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