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视讯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师资体系     |      2024-02-28 23:39

  EVO视讯走好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全方位谋划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要以树立正确教育价值导向为根本,以促进拔尖学生全面发展为前提,以构建动态平衡的育人生态系统为全局,以实现“拔尖”育“拔尖”为核心,为建设世界科学中心和实现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奠定坚实的人才根基。

  走好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筑牢基础学科人才根基,着力打造基础学科“高精尖”人才培养的“中国方案”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大历史使命。四十余年来,我国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经历了高校单兵作战、自主探索,到国家高度重视、统筹布局的一系列演变。新时代新征程上,研究型大学如何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趋势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身成长规律,将因材施教和科教融汇落到实处,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需要深入探讨和系统谋划。

  当前,我国已迈上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关键时期。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蓬勃兴起,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合成生物学、可持续清洁能源等新兴科学技术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全球科技创新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局,世界科技创新将从当前以欧美为中心,向北美、东亚、欧盟“三足鼎立”的新格局重塑,中国必将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之一。而全球激烈的科技竞争背后,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科技强国的实质是人才强国。科技创新能力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革命和科技创新的强大基础,科技革命有赖于科技人才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只有基数庞大的创新型人才前赴后继地为科技事业的突破而努力,才有可能孕育新一轮的科技革命。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基础研究既能探索自然奥秘、拓展人类的认知边界,也是破解“卡脖子”难题的关键。没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很难做出原创性、变革性、颠覆性的关键核心技术,更难以把握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但是目前,我国基础研究整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需要奋起追赶。在基础研究领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投入不足,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二是科学研究的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仍存在重视短期效益、淡化长期影响的浮躁心态,引领性、颠覆性、原创性的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不足;三是基础研究的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高精尖”科技人才存在供给缺口,部分青年人才仍存在留不住、待不长等现象,需要加强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并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习在2023年2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明确指出:“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恰恰构成了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重要交汇点,要建设世界科学中心和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深入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大学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高质量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肩负起的历史使命。

  研究型大学要根据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特点,遵循拔尖人才成长规律,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体系。

  一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拔尖人才是基础研究突破的关键,但是基础研究具有周期长、见效慢、投入大的特点,我们投入大量心血和资源培养基础学科人才,最终由于种种原因留下来真正从事基础研究相关工作的人才可能十分有限。因此,应当尽早强化对拔尖学生的价值引领,引导学生始终保持对世界科研前沿的好奇心,激发探索未知的兴趣,将个人命运和国家重大战略、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汇入党和国家发展的洪流中。同时强化引导拔尖学生全面发展,养成求真和创新的科学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不慕虚荣、不计名利,不骄不躁、脚踏实地,而非一味追求短期利益和外部成就。

  二是促进拔尖学生全面发展。越是顶尖的人才,越是人文与科学并重。拔尖人才培养应该是多维的,也应该是均衡的,不仅要追求专业知识的积累,也要注重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协同发展。这里面涵盖了如何追求科学的卓越、如何将自己的科学创造与社会和人类的发展相结合、如何看待自己作出的贡献。能够堪当大任、直面解决人类问题的大师级人才,既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也有对大我的关怀、对自然和社会的关照、对生命的敬畏。而要培养出这样有远见、有担当、平衡发展的拔尖人才,则需要创造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均衡发展的培养环境,形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学文化生态。

  三是构建育人生态系统。从系统论的视角看,人的发展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拔尖人才是在自身特质和外部环境互动协同下成长起来的。对拔尖学生而言,尤为需要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从而自由自发地“冒”出来。一方面,要把拔尖人才培养看作一个多方共同参与、互动合作的复杂过程和系统工程,从生态系统“整体关联”和“动态平衡”的视角来开展拔尖人才培养。要梳理拔尖人才培养内部不同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也要加强各要素和不同层次环境(宏观、中观、微观)之间的相互关联。在具体培养过程中,抓住课程、科研训练体系、交流活动等核心要素,深入推进科教融汇,持续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引导拔尖学生走上高阶学术发展之路。另一方面,要关注拔尖人才的全过程培养,不能仅限于本科阶段,也要注重基础教育和本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衔接贯通。

  四是以“拔尖”育“拔尖”。拔尖人才的成长,归根结底,离不开大师熏陶和同伴互促。名师出高徒,大师云集营造了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大师的智识能力能够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触动学生,引领学生认识自我、关爱自然和社会、探索未知世界奥秘。身边的优秀同学和校友群体是拔尖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同行者,某种程度上和老师同等重要,同龄人为彼此树立榜样,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人生和学术发展的各种可能性,更容易建立起亲密高频的联系,实现双向激励和共同发展。

  跨越三个世纪的上海交通大学始终以储才兴邦为己任,以培养第一等人才为目标,通过持续的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形成了以衔接中学的“学森挑战计划”作为先导,以学术性拔尖人才培养的“致远荣誉计划”作为主体,以致远学院为核心特区,以李政道班、吴文俊班、物理和生物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等作为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培养矩阵。持续培养和输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后备力量,争做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排头兵与先行者。

  一是构筑拔尖人才培养“交大矩阵”。学校致力于“让每个学生更优秀”,坚持因材施教,吸纳高质量学生、高层次教师以及高质量课程、科研实践、学术活动等教学要素,打造大中学有效衔接、本科深度培养、本博贯通的一体化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将拔尖人才培养关口前移,用心打磨适合高中生的创新前沿课程——“学森挑战计划”,遴选一批优秀高中成为“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伙伴中学”,进一步搭建大中学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化的桥梁,引领优秀高中生全方位认知学科特点、专业前沿,引导学术志趣,激发创新内驱力。依托“致远荣誉计划”构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特区——致远学院,打造“使命意识+好奇心”双激发、“学术志趣养成+学者身份认同”两引导的未来科学家培养体系EVO视讯,培养具有家国情怀、批判性思维能力、知识整合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多元文化理解和全球视野的引领未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科技进步的创新型领袖人才。目前,学校还在着力推进中西合璧、世界一流、交大特色的致远书院建设,旨在为拔尖人才培养构建更加融合、更加开放、更加创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致远学院为支撑开展涵盖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化学EVO视讯、生物科学、生物医学科学、工程力学等六个学科的“强基计划”,打造“厚植基础+使命推动+好奇心驱动”的本博培养模式。强基生采用单独小班制及个性化培养方案,任课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通过交叉课程模块、辅修专业、本科生研究计划(PRP)等打开强基生专业边界。发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依托李政道研究所、张江高等研究院,聚焦重点领域,分别着力建设物理学和生物学两个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中心实体机构。汲取国际顶尖高校人才培养经验,营造国际一流的学术氛围,强化与“拔尖计划2.0”“强基计划”的本博衔接,打造国际顶尖、融通中外的高层次博士生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开展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学研究和自由探索。

  二是构建科教融汇育人体系。打造融通性、研究型课程体系,建立贯通古今中外,涵盖物质科学、数据科学、生命科学、人文科学等四大知识结构群的“大通识”体系,从史学到哲学、从生命伦理到社会分析、从计算机科学导论到物理学引论,全方位定制精品通识课程、导论课,推进课程育人,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人文素养及认知能力,塑造积极的人生观及科学的价值观。以深度学术讨论为纽带,开阔学术视野,提升学术起点。打造集能源材料、量子通信与计算、生物分子探测、数据科学与技术四个平台为核心的交叉创新平台——致远创新研究中心(ZIRC),联合全校范围内的卫星实验室形成相互协作的格局,营造多学科交叉的环境,支撑本科生科研团队在不同层次完成科研创新项目。设立“致远未来学者项目”,引导本科生瞄准前沿科学问题和国家战略需求,自主开展创新研究。建立顾问导师制,定期组织做客ZIRC、大型师生交流会等活动,在全校范围推动高层次教授与学生间的对等交流,激励优秀本科生挑战自主科研。构建自主科研实践体系,以新生前沿探索实验课程为起点,提升学者意识、交叉意识。以致远荣誉课程为支撑,以致远创新研究中心为交叉创新平台,培养科研探索能力。举办堪比博士生答辩的项目汇报大会并评奖,以学者荣誉激发创新使命,提升学生成为学者的身份认同感。

  三是构建“学术伙伴式”交流体系。举办“拔尖计划2.0”国际暑期学校,通过学术报告等活动为拔尖学生创造接触科学前沿的机会,构建与大师深度交流、结交志同道合学术伙伴的国际化平台。牵头建设全国线上书院,统筹组织“提问与猜想”活动、组织线上讨论班、组建线上导师队伍、汇聚基础学科优质资源,打造基础学科师生学习科研生活的学术共同体。创建“校友科研动态”和“杰出校友故事”品牌,组织“对话校友”系列分享会,持续发挥校友学术影响,为在校生学术进步和人生发展提供原动力。

  四是打造高水平师资引育体系。致远学院不设全职教师,而是与相关院系紧密合作,邀请学术造诣深厚的教师投身于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组建高水平的学业和科研导师队伍:通过“致远”教席、致远Fellow等机制双聘校内教师;合作引进优秀人才加入相关院系并在合同中写明承担致远学院教学任务;合作邀请大量国际学者前来授课、讲座、座谈与指导,营造“转身遇见大师”的国际化学术环境,以大师的真知灼见和深邃思想带给学生耳濡目染的影响。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做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关键是四个字:继往开来。我们现在有很多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体系是科学有效的,拔尖人才培养要充分地吸收中国高等教育多年来所积累的经验与基础,做好继往的工作。不能说到拔尖人才培养就要全盘地革新,就要推倒重来,教育的效果是需要一定时间来检验的,我们要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定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抱残守缺,要打开学校甚至国别的边界,与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企业交流学习,结合国内的实际和学校的特点,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模式,做好开来的工作。

  一是强化拔尖人才培养的前瞻性和系统性。这是上海交大一直以来强调与重视的。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敢为人先,敢于突破,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交大行动方案。立足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大教育观,促进拔尖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和核心资源的协同融合。

  二是担负起研究型大学提升基础教育教师培养层次的使命。以“国优计划”为牵引,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能引领教育改革发展的拔尖教师来培养拔尖的中小学生,打造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的闭环体系。

  三是重视科普教育。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人,各国科技竞争的本质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因此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是同等重要的。科普,不仅传播科学知识,也传播科学精神。科技传播和科普教育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在传播知识的基础上,给社会大众营造一种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的氛围,让更多人了解科学、认识科学。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创新发展的先行者,应该建立科技创新、科技传播、人才培养相互衔接、相互增益的正循环:通过创新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提升科普对公众的吸引力;好的传播营造出良好的育人氛围和环境;培养的人才继续推动创新。